摘要:(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黄道立,陈颖,冯梦琪)1 宏观背景——高质量的增长,新动能的时代高质量发展在党的“十九大”首次被提出,它表明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 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亦在加速 崛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黄道立,陈颖,冯梦琪)
高质量发展在党的“十九大”首次被提出,它表明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 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亦在加速 崛起,“高质量的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我们做行业研究过程中重 要的宏观背景。
能源结构变革与制造业升级,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
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驱动力,从蒸汽机到电能再到原 子能,每一次的工业革命往往伴随着能源使用的创新与变革,能源革命是工业 革命进程中,推动人类生产力飞跃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已形成了煤、油、气、电、 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但整体呈现出“总量大、 不清洁、不安全”的结构特点。低碳能源转型、加快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是我国 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和历次工业革命类似,能源结构转型不只是发生在能源产业内部的变革,而是 一次牵动制造业以及工业体系的再造过程,从而促进和推动制造业升级。此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 “高质量的发展”,到“中国制造 2025”,再到“2035 远景目标纲要”,中央 政府不断出台系列政策落实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 速。截至今年前 11 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累计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 22.2%, 显著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目前高新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占比已经持续提升 至 22.9%,我国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综上,我们或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处在能源革命与制造业升级的浪潮 之中,而这两股力量或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传统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仍不可忽视
2021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极的结构调整 稳步推进,依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地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 能。展望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 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 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因此我们判断,2022 年 传统经济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不可忽视。
传统经济动能之基建——有望再次发挥逆周期调节、平稳经济运行的 作用
受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政府防范债务风险、 财政支出中基建领域支持力度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全年基建投资表现低 于预期。今年 1-11 月,全国广义基建投资完成 16.98 万亿,同比小幅下降 0.17%,两年平均复合增速为-0.38%,单月基建投资自 5 月份后均为负增长。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同时与过去五 年关于财政政策的表述相比,额外强调了“要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预计明年国内财政政策或将更加积极以应对需 求收缩压力。
展望 2022 年,在宏观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要任务下,基建作为 传统经济动能有望再次发挥一定托底经济的作用,预计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 强度和进度上有望得到边际改善;货币政策方面,近期央行实行年内第二次降 准,明年将继续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将有助于改善基建融资环境。随着今年下半年加速发行的专项债和明年提前批的提前下达,明 年项目有望持续落地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提振基建投资,发 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平稳经济运行。
传统经济动能之地产——政策执行边际改善,保障房建设助力住房体制完善
年内地产政策执行史上最严,行业运行数据承压,债务风险暴露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自去年下半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今年房 地产调控方案密集出台,进一步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具体来看,年初开 始,央行、银保监会正式实施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限制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 领域,严控房企和购房者加杠杆空间,房地产供应链融资收紧,部分大行收到 窗口指导,违规流入房地产的经营贷、消费贷等受到严查,各类融资渠道均出 现收紧。因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停工及预售资金挪用等情况,下半年多地密 集发布政策加强预售资金监管,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此外,新出台的集中供 地政策对房企资金状况提出更高要求,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对未来行业的产业 链推进蒙上阴云。
受政策调控影响,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环境显著承压。今年 1-11 月,房地产 贷款累计增速持续下降至 7.17%,两年平均复合增速为-3.03%,其中国内贷 款方面回落显著,前 11 月累计增速为-10.78%,在各类资金来源中占比下降 至 11.8%,较去年末降低 2.01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新增房地 产贷款同比下降 31.45%,各类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持续放缓,房地产贷款余 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下降至 27.13%。(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随着政策加码持续,今年下半年,一系列房地产行业信用事件引发市场担忧。 7 月,恒大事件开始发酵,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合计未能按期支付海外债票 息共计 2.79 亿美元,广东省政府、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住建部等先后 就风险事件做出回应;此后,花样年、当代置业、阳光城、佳兆业等相继出现 兑付问题。
受政策持续高压、资金需求和供给同时收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企业拿地更加 谨慎,销售、新开工表现承压相对明显,在保交楼底线下,房屋施工维持向竣 工推进,投资端整体仍有一定韧性。今年 1-11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完成 13.73 万亿,同比增长 6.04%,具体来看,土地市场方面,100 大中城 市前 11 月供应和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分别累计同比下降 4.10%和 16.18%; 商品房销售面积 1-11 月累计同比增长 4.80%,两年平均复合增速为 3.05%, 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增速扩大至为-9.1%,其中 10 月份单月增速已下降至21.03%,1-11 月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累计增长 6.88%和 16.20%,相对 产业链前段保持持续推进。
政策对前期执行进行纠偏,展望 22 年地产政策执行环境有望宽松一些
针对前期地产政策较为严厉的执行情况,四季度以来,各部门也做出了响应的 调整。金融管理部门也相继表态支持房地产合理正常融资,缓解市场对于房地 产下行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担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9 月 24 日,央行三 季度例会指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后,在 10 月份举行的 2021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刘鹤副总理表示“目前房 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指出“在金融管理部门的预期引导下,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偏好过度收缩的行为逐步得以矫正,融资行为和金融 市场价格正逐步恢复正常”;在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表 述除维持“房住不炒”表述不变外,还提及“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 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金融管理部门的预期引导下,多地出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政策,房企 信贷环境边际改善。11 月平均放款周期为 68 天, 较上月缩短 5 天,是 4 月来首次缩短,银行放款力度加强。截至 11 月末,个 人住房贷款余额 38.1 万亿,当月增加 4013 亿,较 10 月份多增 532 亿元,11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27 万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 5821 亿元。
保障房重要性提升,建设进度有望加快
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推进住房体系和制度建设,探索和建立多主体供给、多 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今年以来其 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地方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今年 7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下称《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 明确了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基础制度、土地、审批、资金、金融、 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性租赁住房大力支持,各地政府加大“十四五”时期 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已有包括广东、湖北、浙江、山东等省和上海、 程度、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 (或征求意见稿)。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探索发展新的 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我 国房地产回归合理住房需求。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重要性持续提升, 并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房市场体系的下行压力。在国务院《意见》出台后, 广东、浙江将“十四五”筹建规模从早期披露的 74 万套(间)和 21 万套(间) 分别上调至 129 万套(间)和 120 万套(间)。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 已有包括广东、浙江、山东、四川等 7 省和广州、上海、深圳、杭州、西安等 三十余城市公布了“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建规划,剔除重叠数据 后合计筹集规模已达约 587 万套(间),未来建设进度有望提速。
展望 2022 年,我们认为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背景下,近期政策边际回暖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行业发展失速和信用风险事件的担忧,但房地产行业 在“三道红线”、贷款集中管理、土地“两集中”等政策要求下,整体依旧面 临一定压力,预计前端土地、销售、新开工仍将有所承压,施工及竣工端因今 年滞后项目的继续推进有望得到一定支撑,预计表现优于前端,保障性住房有 望成为“十四五”时期住房制度建设的重点,随着其重要性提升,未来建设节 奏有望加快,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投资的压力起到缓冲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当前正处在能源革命与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之中,但经济增 长的新旧动能转换非一蹴而就,未来一段时间或进入整固期。展望 2022 年,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经济背景,传统经济动能或又 阶段性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剂。基建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强度和进度上有 望得到边际改善;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叠加今年下半年专项 债的加速发行和明年提前批的提前下达,明年基建投资回暖强度值得期待;地 产方面,政策执行层面边际改善,行业向着良性、健康方向发展,保障房的加 速建设有望对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压力起到缓冲作用。传统经济动能的房地产投 资和基建投资将共同为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进一步切换构建一段平稳运行、稳 中有进的整固期。
回顾 2021,玻纤周期从复苏走向繁荣
自 2020 Q3 玻纤价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2021 年初以来在下游风电、汽车、 电子及出口等市场拉动下,玻纤供需格局延续偏紧态势,玻纤价格持续上涨创 历年新高,并整体维持高位运行。截至 11 月末,大众主流产品缠绕直接纱均 价较年初上涨约 12%,合股纱大部分品种的产品均价较年初上涨近 50%, G75 电子纱均价 16250 元/吨,较年初上涨约 65%,电子布主流报价 8 元/米 (年初 4.5-4.75 元/米)。
受需求快速复苏和玻纤价格持续走高推动,年初以来国内重点池窑企业在产产 能陆续增加,但受益于需求端的持续支撑,库存延续低位运行;截至 11 月末 全国重点池窑企业库存 19.64 万吨,环比增长 8.1%,同比下降 3.9%。
展望 2022,多领域挹注成长动能,支撑玻纤周期高景气延续
需求端:玻璃纤维下游细分市场领域众多,需求增长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应用 范围的不断扩展和下游细分市场的容量提升是推动玻纤需求增长的直接原因。 根据玻纤行业历史数据分析,玻纤需求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平均增速一般为 GDP 增速的 1.5-2 倍。2021 年以来,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国内外经济逐步复 苏,2022 年有望持续复苏,玻纤需求向上修复有弹性。
具体来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细分市场风电、汽车、 电子等领域需求有望持续增长,玻纤有望迎来更大市场空间,同时海外复苏确 定性拉动下出口需求预期向好,看好玻纤需求端向上有支撑。
1)汽车:新能源车加速渗透+汽车轻量化
2018 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外部贸易战升级影响,汽车产量增 速明显放缓,2020 年经历疫情影响后逐渐触底复苏。年初以来,随着经济稳 步复苏和消费需求恢复加速,汽车需求实现恢复性增长,尤其“双碳”背景下 新能源汽车受益于政策支持利好大幅反弹,未来需求有望得到更大释放,同时 在汽车轻量化的背景下,车用复合材料需求有望不断增加,作为铝、钢铁等部 分传统车用材料的轻量化替代材料,有望进一步拉动玻纤需求。2021 年 1-10 月全国汽车产量 2091.7 万辆,同比增长 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 270.1 万辆, 同比增长 164%。
2)风电:陆风平价+海上风电放量接力+叶片大型化
自 2019 年 5 月补贴政策调整以来,国内风电行业呈现抢装趋势,随着国家 “3060”战略实施,风能作为重要清洁能源之一,能源转型需求将驱动风电行业 迎来长景气周期,中长期受益陆风平价以及海上风电放量接力,风电装机量有 望延续较快增长。风电叶片作为核心零部件,成本约占风力发电系统总成本的 20%-30%,叶片材料成本占叶片成本约 80%,其中玻纤作为目前用于制造风 电叶片、机舱罩、轮毂罩的主要材料之一,将持续受益风电快速发展,而风电 叶片大型化趋势有望进一步带动玻纤需求增长。2021 年 1-10 月,全国累计新 增风电装机 1919 万千瓦,较上年同期增加 90 万千瓦,同比增长 4.9%,2021 年 1-9 月全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 382 万千瓦,上年同期为 158 万千瓦,同比增 长 142%,预计全年有望维持较高水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电子:智能化+低碳化驱动,服务器、5G、汽车电子等贡献主要增长方向
印制电路板(PCB)作为电子产品之母,是组装电子零件不可或缺的关键互连 件,其中覆铜板(CCL)作为生产 PCB 的核心原材料,约占 PCB 成本的 30%。铜箔、玻纤布和树脂作为生产 CCL 的三大主要原材料,根据板材厚薄 不同占比略有差异,在 CCL 成本中铜箔占比 30%(厚板)/50%(薄板)、玻 纤布占比 40%(厚板)/25%(薄板)、环氧树脂 15%左右。
PCB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覆盖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是三大主要应用领域,占 PCB 行业产值 70%左 右。在智能化、低碳化等因素驱动下,5G 通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工业 4.0、物联网、智能汽车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加速渗透,通讯、 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快速发展将带动 PCB 行业持续受益,PCB 有望迎 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带动电子纱及电子布需求增长。
供给端: 2021 年以来受益行业持续高景气,供需紧张推升玻纤价格持续上涨 并创历年新高,企业扩产意愿大幅提升,产能释放进度明显加速。
供给端经过前期集中释放后,新增供给投放回归平稳,预计 2021 年末到 2022 年,新增粗纱产线产能增量约 35 万吨,电子纱及细纱产能增量 22 万吨,实际 贡献有效产能 22.5 万吨和 19.5 万吨,同时考虑到能耗双控影响,新增产能投 放节奏或有所放缓并进一步加速中小落后产能的淘汰,总体来看产能冲击有限。
中长期成长仍有大空间,“智造”升级助力龙头优势持续巩固
玻璃纤维作为传统材料的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抗拉强 度大、弹性模量高、电介质常数低、导热系数小,耐冲击、耐腐蚀和抗疲劳性 较好,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电子电器、风电等多个领域,目前应用范围已 涵盖 4 万多个小品种、1400 多个大品种。受益于技术持续提升和产能不断升级 推动玻纤成本价格下行,应用领域有望不断扩大并进一步加速渗透。
1)技术升级
窑炉技术、玻璃配方技术和浸润剂配方技术是玻纤行业的核心技术,以中国巨 石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核 心技术,如大规模玻纤池窑技术、全自动物流输送技术、大漏板技术、专有浸 润剂技术、纯氧燃烧技术,在窑炉技术方面实现了国际领跑,在玻璃配方和浸 润剂配方方面也已全面赶超国际同行,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2)产品升级
受益于技术升级所带来材料的不断突破,同时为了顺应下游新兴行业发展趋势, 产品结构持续升级优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以中国 巨石为例,已形成了以 E6、E6CR、Compofil、E6S、E7、E8、E9 等为代表 的覆盖中高端领域的系列玻纤产品,模量和强度不断提升,尤其 2020 年 8 月 正式发布的 E9 玻纤再次打破行业技术天花板,实现国际领跑;同时公司已实 现 5 微米级别的电子布生产,并已实现 4:1 扁平玻纤批量生产,为开拓医疗器 械、高档仪表等新产品领域奠定基础。
3)智造升级
面对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同时为转变传统发展方 式,推动智能型增长成为必然选择。相对于传统的玻纤生产线,智能制造生产 线投资强度更高,将进一步倒逼小企业产能出清,加速行业优胜劣汰;以中国 巨石、泰山玻纤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战略和资金优势迅速抢占智能制造赛 道,并在效率、质量、成本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竞争优势有望持续巩固,强 者恒强仍是行业长期发展趋势。
碳纤维被称为“黑色黄金”、“新材料之王”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在 90% 以上的无 机高分子纤维,微观结构类似人造石墨,是乱层石墨结构,在沿纤维轴方向表 现出很高的强度。
碳纤维兼具碳材料固有特性和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具有低密度、高比模 量、高比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导 性高、热及湿膨胀系数低、X 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效应以及良好 的可设计性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比 强度和最高比模量的纤维,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 休闲、交通运输、能源装备、建筑及其结构补强等领域,被称为“黑色黄金”、 “新材料之王”,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
碳纤维根据形态、性能、制造方法及初始原料等不同有多种产品,可以按原丝 类型、性能、丝束大小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其中按原料不同主要分为粘胶基、 沥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三大类,适用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生产方法,其中 黏胶基和沥青基碳纤维因用途较单一,产量也较为有限,PAN 基碳纤维因综 合性能好、生产工艺成熟简单,是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的主流产品,约占全球 碳纤维总产量的 90%以上。
碳纤维一般不单独使用,主要作为增强材料与树脂、金属、陶瓷及炭等复合制 成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的复合与应用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纤维-(复合)-预 浸料-(成型)-制品”与“纤维-(成型)-预制体-(复合)-制品”是目前比较 主流的两种工艺流程,前者作为结构材料多用于飞机结构、体育用品领域,基 体材料以树脂为主;后者作为功能性结构材料多用于刹车副、热场材料、火箭 发动机等领域,基体材料以碳为主。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 (CFRP)为主,占全部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份额的 90%以上。
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一直被海外主导
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技术门槛高,PAN 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 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关键过程,其中 1)原丝制备是碳纤维制备的核心环 节,主要包括聚合过程与纺丝过程,按不同的共聚物组成、不同的聚合方法、 不同的纺丝溶剂、不同的纺丝方法及牵伸、后处理工艺,目前已形成多种不同 的工艺路线,其中聚合环节按工艺连续性主要包括一步法、两步法,纺丝环节 目前主要采用湿法纺丝和干喷湿法纺丝两种工艺。原丝的质量和成本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碳纤维的质量和生产成本,只有得到高取向、强度高、热转化性能好、 杂质和缺陷少和纤度均匀的原丝,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碳纤维,因此原丝制备 对参数控制、工艺技术要求非常高。2)碳化过程对碳化炉的要求非常高,碳 化炉温度必须精确且热量分布均匀,还要求及时排放原丝纤维碳化所产生的热 量,因此对碳化装备要求较高,整体来看我国的高温技术和高温设备与国际先 进水平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国外 PAN 基碳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日本学者开发出用 聚丙烯腈纤维制备碳纤维的技术,随后日本率先突破了 PAN 基碳纤维连续制 备技术并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过 70-80 年代的稳步发展,90 年代的飞速发展, 到 21 世界初期其制备技术和工艺已基本成熟,日本碳纤维技术一直走在行业 最前端,占据着世界碳纤维技术与产品的领先地位;美国是继日本之后掌握碳 纤维生产技术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之一,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 PAN 基碳纤 维消费国,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1/3。
1)产品技术方面:目前,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碳纤维国产化技术体系,T300 级碳纤维已经实现产业化,在国防领域应用渐趋成熟,民用领域的应用仍有待 开拓;T700 级碳纤维正在进行产业化推广并已完成部分装备的应用研究, T800 级碳纤维已进入重点型号考核验证和试用阶段;部分企业已实现 T1000 级碳纤维百吨级工程化生产,T1100 级碳纤维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突破关键制备 技术;M40 级碳纤维已应用于航天领域,M40J 级碳纤维已完成工程化研制, 进入地面考核验证阶段,并突破了十吨级 M55J 碳纤维关键技术。
2)产品规模方面:从产能规模来看,国内碳纤维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能 规模持续释放,以光威复材、中复神鹰、江苏恒神等为代表的碳纤维企业,率 先实现了千吨级碳纤维的产业化稳定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 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初步形成了从关键技术研发到工程化生产的产业化体系。
从需求规模来看,2008-2020 年我国碳纤维应用规模从 0.82 万吨增加到 4.89 万吨,CAGR 达 16%,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9.4%,占全球市场规模总量 的比例从 22.5%提升到 45.7%,其中国产碳纤维用量从 200 吨增加到 1.85 万 吨,占比从 2.4%提升到 37.9%,国产碳纤维占比逐年提升,市场认可度持续 提高,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明显。
3)应用领域方面:全球范围来看,碳纤维的四大应用领域分别是风电叶片、 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汽车。国内碳纤维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下游应用 领域也不断拓展,从航空航天、体育休闲逐步延伸到风电叶片、压力容器、建 筑补强等一般工业领域,其中风电叶片已成为拉动国内碳纤维应用的主要驱动 力。目前,国内碳纤维需求主要来源于风电叶片和体育休闲,2020 年需求量 占比分别为 40.9%和 29.9%,与全球应用情况相比,国内在航空航天、汽车等 高附加值领域应用占比远低于全球水平,未来发展潜力大。
技术突破叠加需求放量,碳纤维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是碳纤维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热点。在航空航天和工业 领域两种不同需求的推动下,碳纤维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即高 性能前提下低成本类型和低成本前提下的高性能类型,前者主要满足航空航天 领域需求,后者主要满足工业领域需求,即对于航空航天市场,性能是首要因 素,而对于大多数碳纤维传统民用市场(包括民用航空航天),性价比是首要 因素。作为以军工为牵引不断发展起来的新兴战略材料,成本一直是阻碍碳纤 维扩大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的重要障碍。
技术端:从目前国际碳纤维技术看,“提束&提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即 工艺路线的干喷湿纺和产品路线的大丝束:
1)工艺路线——提速:与传统湿法纺丝相比,干喷湿纺在纺丝速度和原丝性 能上均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提高原丝线速、增加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同 时通过较高的牵伸倍数可实现高品质原丝的细纤化和均质化。目前国际干喷湿 法速度最高已到 1000 米/分,国内也达到 500 米/分,是传统湿法纺丝 5-10 倍。 国际上日本东丽、日本三菱、美国赫氏和韩国晓星都拥有干喷湿纺技术,日本 东丽、美国赫氏生产的大多数高性能碳纤维均通过干喷湿纺制备。中复神鹰是 国内首家掌握碳纤维干喷湿纺技术工艺的企业,2013 年率先突破千吨级碳纤 维原丝干喷湿纺制造技术并于 2015 年实现稳定运行,随后光威复材、中简科 技、恒神股份等陆续实现干喷湿纺工艺。
2)产品路线——提束:与小丝束相比,大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低,但成本价 格也更低,应用领域更大众化。大丝束的优势特点主要体现在:1)大丝束对 PAN 原丝的质量要求相对小丝束要低,属于民用 PAN 丝,不受国外贸易限制, 其价格是制备小丝束碳纤维原丝的 1/4;2)大丝束的生产、应用效率高(相同 生产条件下单线产能更高,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铺层效率也更高),单位 成本更低,大丝束碳纤维的价格可以控制到小丝束碳纤维的 50%-60%。
日本三菱和东丽是较早掌握大丝束碳纤维低成本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近年来 国内大丝束碳纤维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大丝束产能扩张随之开启。目前,国 内具备大丝束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吉林碳谷、吉林宝旌、上海石化、兰州 蓝星、光威复材等,其中吉林碳谷以原丝生产为主。2018 年上海石化大丝束 碳纤维技术通过鉴定标志着国内在大丝束领域突破了技术壁垒;2019 年吉林 化纤集团大丝束碳纤维原丝首次走出国门标志着国内在该领域实现产品稳定。
市场端:随着市场结构调整,工业领域应用需求主导地位提升,碳纤维进入航 空航天驱动与工业用驱动的双引擎模式。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作为碳达峰、 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材料选项之一,在风电领域的叶片制造、太阳能领域硅片 生产的热场材料、氢能领域的储运装备等领域有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在航空 航天、体育休闲等传统领域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基础上,风电、光伏、氢能等领 域的需求发展将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
综上分析,碳纤维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 模量的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碳纤维生产 工艺流程复杂,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一直被海外主导,政策大力支持碳纤维发 展,国产碳纤维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规模 、产品性能、技术水 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碳纤维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明显。 受益于技术突破叠加需求放量,碳纤维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021 年景气先扬后抑,2022 年仍有望实现供需紧平衡
今年以来,浮法玻璃行业运行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运行态势。上半年,行业延 续去年下半年的高景气并进一步提升,主要受益于地产施工端向竣工推进持续, 下游贸易商和加工厂在手订单饱满,行业紧平衡之下价格不断推升并刷新历史 记录。在行业高景气高利润拉动之下,行业复产和点火节奏加快,同时推迟计 划冷修时间,使得行业供给阶段性出现较明显的增长,同时,受疫情反复、下 游房地产资金紧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下半年旺季出现下游订单推迟、 需求不及预期,行业运行景气回落。
截至 12 月 11 日,浮法玻璃国内主流市场平均价为 2191.56 元/吨,同比提高 4.37%,年初至今价格中枢较去年全年提高 46.98%,盈利指标玻璃纯碱重油 价格差中枢较去年全年提高约 84.57%,国内重点省份生产企业浮法玻璃库存 为 2667 万重箱,同比增加 151.6%。(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今年以来,全国浮法玻璃产能净增加约 6532 万重箱,其中冷修、转产光伏的 生产线约 8395 万重箱,新建、复产、光伏转回建筑玻璃的生产线约 14927 万 重箱,复产新建生产线多集中于二季度行业高景气阶段,随着下半年行业运行 承压,冷修生产线开始增加。
展望 2022 年,预计浮法玻璃供给端达到冷修产能约 6500 万重箱,复产点火 生产线约 4200 万重箱,产能净减少约 2300 万重箱;需求端方面,在地产调 控政策执行边际改善,地产商整体保交付的背景下,预计明年竣工数据运行情 况不差,此外,随着近几年住房消费升级,多层玻璃的使用和单位开窗面积增 加有望对玻璃使用量起到一定提振作用。因此,结合上述供求分析,我们判断 明年玻璃行业供需仍有望实现供需紧平衡状态,而明年一季度的淡季累库情况 值得重点关注,整体上看,预计明年上半年行业景气或存一定压力,但无显著 下行风险。
拥抱能源结构转型,光伏玻璃中长期发展可期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受到持续关注,全球能源供 给亟需向低碳化转型,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受到全球重视, 光伏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显著,效率不断提升,新建光伏发电项目成本 持续下降,并迎来平价上网新时代。作为光伏平价上网第一年,今年上半年我 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 13.01GW,同比增长 22.6%。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以 光伏为代表的绿色清洁能源正在逐步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重要途径,根据 CPIA 预测,乐观情况下,2025 年全球和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将达到 330GW 和 110GW。
作为光伏组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伏产业稳步发展和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 的双重驱动下,光伏玻璃需求快速增长,同时,随着行业产能限制放开,企业 加速扩张。截至 2021 年 11 月,我国光伏超白压延玻璃在产日熔量约 4.13 万 吨,较去年末增加 39.68%,预计到明年底,全球光伏玻璃行业产能有望达到 约 6 万吨。近年来,光伏玻璃板块在行业上市公司中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在全球低碳化以及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光伏产业将扮演重要角色, 光伏玻璃市场中长期前景依然良好。虽然今年以来,光伏玻璃价格受产能快速 投放影响回归至历史均值水平,但从中长期看,行业整体仍处在相对理性的夸 张进程中,特别是在利润正常化、以及各地能耗控制高标准要求的背景下,部 分行业新进入者的扩张节奏得到有效控制,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整体上看, 布局较早的龙头企业已积累较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客户资源等,竞争优势 有望进一步巩固;同时,部分新进入该细分行业的企业中,若已在上游资源布 局、资金实力、技术研发储备等方面具备一定竞争力,有望在此轮时代浪潮下 的行业变革中占据一定席位。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企业开拓新成长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玻璃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建筑基础材料外,已经在其他领域 广泛应用,并且对其性能、功能、组分和制造技术、工艺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玻璃工业经过近年来的科技升级和自主创新,龙头企业在主流产品领域已 经获得一定成果,并逐步在电子(盖板)玻璃、药用玻璃等领域突破国外技术 封锁。
电子(盖板)玻璃方面,南玻 A 今年上半年在二代高铝产品 KK6 的基础上推 出 KK6plus 系列,进一步提升抗跌落和耐划伤性能,高铝三代 KK8 下游企业 验证顺利推进,清远一线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点火复产并生产 KK8 产品;同 时,南玻超薄电子玻璃今年首次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咸宁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均入选工信部第三批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旗滨集团旗下醴陵旗滨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取得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在已有的超薄高铝电子玻璃生产线运营管理经验 基础上,公告投资 4.95 亿建设 65t/d 电子玻璃二期项目;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成 为华为手机 P50 Pro 前后玻璃盖板供应商。
药用玻璃方面,旗滨集团湖南药玻一期中硼硅玻璃素管生产线已于今年 1 月底 点火,4 月份进入试产、试制阶段,10 月项目进入商业化运营,良品率逐步提 升;今年 11 月,旗滨集团公告将投建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素管生产线项目(二 期),产能规模为 40t/d 一窑三线,总投资约 2.33 亿元。沧州四星于今年 10 月 成功点火 5 号中硼硅玻璃窑炉,可年产 1 万吨中硼硅玻璃管,同时 6 号炉建设 也正式启动。
我们认为,玻璃行业科技升级的趋势持续推进,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产业升级 和技术突破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看点,也为头部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成长空 间。随着前期研发投入和生产技术的积累,龙头企业加速国产替代步伐,并已 经取得较明显的进步。通过向高端产品的研究和布局,一方面有助于研发积累, 加速未来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业绩 周期波动有望得到一定熨平,整体经营稳定性将持续增强。
综上分析,2021 年浮法玻璃行业运行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目前行业逐 步进入传统淡季来临,整体保持平稳运行。展望明年,预计行业供需仍有望实 现供需紧平衡状态,而一季度的淡季累库情况值得重点关注,整体上看,预计 上半年行业景气或存一定压力,但无显著下行风险,中长期来看,头部企业把 握时代发展浪潮,加速推进产业科技升级,积极切入光伏玻璃领域,挑战电子 (盖板)玻璃、药用玻璃等高端细分市场,拓宽成长领域,打开成长空间。
集中度提升大势所趋,长期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2020 年以来,疫情导致其他建材行业经营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许多中小企 业在疫情之下加速淘汰出局,行业两级分化加速,进一步拉开优质企业与行业 其他企业之间的距离。龙头企业凭借在技术、品质、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形成的 竞争优势,能够获得更快成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反映在增速上,以防 水材料和建筑涂料为例,龙头企业收入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值。同时,随着 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日益提升,尤其在 地产“三道红线”、土地集中供应等调控政策背景下,地产集中度有望加速提 升,进一步倒逼上游建材行业集中度提升。
具体到细分子行业,由于产品属性、发展阶段、竞争格局不同,在成长能力、 盈利能力及经营质量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差异,防水、涂料、建筑五金过去几 年收入、业绩增速持续超越行业平均。目前,其他建材各细分品类行业格局依 旧普遍分散,“大行业、小公司”特点明显,龙头企业可提升空间依旧较大,同 时巨大的存量房市场有望进一步带来充足成长空间,长期发展路径清晰,其中 优势赛道有望持续胜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产品裂变:扩品类布局新增长点,构建多增长曲线
过去数十年的竞争过程中,其他建材已逐渐形成一批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规模 优势、产品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等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随着主业快 速发展逐渐步入稳定期,企业逐步开始进行跨领域渗透,利用已有的品牌、渠 道和客户资源,拓品类布局新增长点,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提升综合竞争力。 目前,东方雨虹、三棵树、坚朗五金、北新建材等龙头企业均通过内生培育或 外延并购进行了新品类的扩张探索,从近几年收入增长贡献结构来看,新业务 贡献比例提升明显,对业绩增长形成有利支撑,扩品类成果初步显现。
渠道裂变:底层逻辑的进化,B 端/C 端结构的分化与重塑
其他建材的销售模式主要分为直销和经销,从销售渠道来看主要包括工程渠道 和零售渠道,其中工程渠道主要面向地产开发商、工程建设承包商、大型装修 公司等,零售渠道主要通过直营门店、经销专卖店、建材市场等直接面对终端 消费者或零散设计施工人员(如工长、设计师)。
随着地产行业逐步进入存量时代,住宅供给结构变动将带来需求端变局,存量 房二次装修与改造需求提升,同时随着精装、整装、设计师逐渐进入主流销售 渠道,工程集采与以家装公司、设计师为代表的专业采购模式占比将明显增加, 工程与零售两大传统渠道面临深度变革:
精装修提升工程集采(大 B)占比:2017 年以来精装房政策加速普及,精装 房渗透率快速提升。
新生代装修习惯变迁提升小 B 市场需求:目前 80 后、90 后已逐渐成为消费 中坚阶层,00 后也开始走向建材消费市场。与 60 后、70 后自己去挑选和比 价的购买方式相比,当下新生代消费者对于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定制化需求更 高,也不愿意为低效率家装模式买单,正逐渐摒弃过去的半包甚至是清包,将 决定权更多交给家装公司、设计公司等更为专业的采购方,整装、拎包入住成 为趋势,消费模式和装修习惯的改变使得 C 端需求更多地转由小 B 端承接, 小 B 市场大有可为。
渠道下沉提供未来增长突破点:销售渠道的覆盖面和下沉程度决定了产品能挖 掘的市场资源大小。据民政部统计,截至 2017 年底全国范围内共有 290 个地 级市、 2862 个 县 级 市 、 41636 个乡镇、 691510 个 村 庄 , 同 时 根 据 《TalkingData:2020 年下沉市场人群洞察报告》显示,2018 年下沉市场的消 费群体占据全国人口的七成左右,总规模达到 9.3 亿人。与一二线城市日趋饱 和的市场相比,三线及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市场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 同时城市化率更低,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渠道下沉有望提供未来增长突破点。
2020